重拾“圍爐煮茶”文化,一起看看故宮藏畫里的“圍爐煮茶”[精制鋼圍爐茶桌]
冬至已過,數(shù)九將至,年輕人的休閑活動也不僅僅是逛街、看電影。隨著今日“圍爐煮茶”大火,圍著暖爐烤火聊天,不僅能增進(jìn)感情交流,還能拍出美美的照片,一時間風(fēng)靡年輕人的圈子。
 重拾“圍爐煮茶”文化,一起看看故宮藏畫里的“圍爐煮茶”[精制鋼圍爐茶桌](圖1)](/uploads/ueditor/20221223/1-221223150034613.jpg)
“綠蟻新醅酒,紅泥小火爐。晚來天欲雪,能飲一杯無。”中國“圍爐煮茶”文化已傳承千年,一起來看看故宮藏畫里的“圍爐煮茶”。
 重拾“圍爐煮茶”文化,一起看看故宮藏畫里的“圍爐煮茶”[精制鋼圍爐茶桌](圖2)](/uploads/ueditor/20221223/1-2212231500414b.jpg)
宋 劉松年 攆茶圖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
 重拾“圍爐煮茶”文化,一起看看故宮藏畫里的“圍爐煮茶”[精制鋼圍爐茶桌](圖3)](/uploads/ueditor/20221223/1-22122315004B06.jpg)
宋 劉松年 攆茶圖 軸(局部)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
 重拾“圍爐煮茶”文化,一起看看故宮藏畫里的“圍爐煮茶”[精制鋼圍爐茶桌](圖4)](/uploads/ueditor/20221223/1-221223150052396.jpg)
宋 劉松年 攆茶圖 軸(局部)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
劉松年(活動于1174—1224年),浙江錢塘人,南宋孝宗至理宗年間,供職畫院。 畫中呈現(xiàn)的是宋代點(diǎn)茶法。左畫面繪二侍者備茶,一人跨坐矮幾,手推茶磨攆茶,邊上置棕制茶帚與拂末各一,以拂聚茶末。另一人則立于桌邊,左持茶盞,右執(zhí)茶瓶正在點(diǎn)茶。茶桌上置茶筅、青瓷茶盞、朱漆茶托、玳瑁茶末盒等。桌前風(fēng)爐,爐火正熾,上置提梁鍑燒煮沸水。
 重拾“圍爐煮茶”文化,一起看看故宮藏畫里的“圍爐煮茶”[精制鋼圍爐茶桌](圖5)](/uploads/ueditor/20221223/1-22122315005NJ.jpg)
宋徽宗(款) 文會圖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
 重拾“圍爐煮茶”文化,一起看看故宮藏畫里的“圍爐煮茶”[精制鋼圍爐茶桌](圖6)](/uploads/ueditor/20221223/1-221223150103T4.jpg)
宋徽宗(款) 文會圖 軸(局部)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
本幅描繪池邊大樹下,一群文士正據(jù)案飲宴。前方有僮仆在一小桌上備茶,其中一人手持長柄匙自茶罐舀取茶末,沿用的是唐末以來盛行的“點(diǎn)茶法”。人物皆神情雅俊,衣褶挺勁生動。竹樹具用雙鉤,筆筆細(xì)勁,如鋼針鑴鐵,必盡全力。通幅筆跡繁細(xì),千絲萬縷,而無一懈筆,蓋極精妙之能事矣。此畫庭臺器具描繪得極為華美,有別于五代時文會圖簡單的背景,北宋的文會圖系置于完備的花園場景之中,由此也反映出北宋園林的發(fā)達(dá)。此圖右上雖有徽宗題詩,左中有他的畫押,左上另有蔡京題詩,但俱屬可疑,應(yīng)是畫院中名手之作。
 重拾“圍爐煮茶”文化,一起看看故宮藏畫里的“圍爐煮茶”[精制鋼圍爐茶桌](圖7)](/uploads/ueditor/20221223/1-221223150112617.jpg)
宋 劉松年(款) 斗茶圖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
 重拾“圍爐煮茶”文化,一起看看故宮藏畫里的“圍爐煮茶”[精制鋼圍爐茶桌](圖8)](/uploads/ueditor/20221223/1-22122315011LT.jpg)
宋 劉松年(款) 斗茶圖 軸(局部)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
 重拾“圍爐煮茶”文化,一起看看故宮藏畫里的“圍爐煮茶”[精制鋼圍爐茶桌](圖9)](/uploads/ueditor/20221223/1-221223150121R0.jpg)
宋 劉松年(款) 斗茶圖 軸(局部)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
宋代是極講究茶道的時代,上起皇帝,下至士大夫,無不好此。宋徽宗趙佶撰《大觀茶論》,蔡襄撰《茶錄》,黃儒撰《品茶要錄》,一些文人雅士更流行斗茶的生活情趣,宋代斗茶之風(fēng)極盛。本幅有明代官員、書畫家范允臨(1558~1641年)行書題跋《斗茶歌》。
 重拾“圍爐煮茶”文化,一起看看故宮藏畫里的“圍爐煮茶”[精制鋼圍爐茶桌](圖10)](/uploads/ueditor/20221223/1-22122315012X19.jpg)
明 王問 煮茶圖 卷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
 重拾“圍爐煮茶”文化,一起看看故宮藏畫里的“圍爐煮茶”[精制鋼圍爐茶桌](圖11)](/uploads/ueditor/20221223/1-221223150133415.jpg)
明 王問 煮茶圖 卷(局部)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
王問(1497-1576年)字子裕,江蘇無錫人。明代中期文人畫家。此卷畫于嘉靖三十七年(1558年),純以線條作畫,左面主人于竹罏前,聚精會神地挾炭烹茶,罏上置提梁茶壺;對面文士展卷揮毫,狀至愉悅。席上備有筆、硯、香爐、書卷等。整體呈現(xiàn)文人相聚,論書品茗,彌漫書香、茶香的清雅悠閑生活,這是晚明茶畫上常見的題材之一。
(本文整理自故宮博物院與臺北故宮博物院相關(guān)資料。)
(素材來源:澎湃新聞 作者:葉榕)
 重拾“圍爐煮茶”文化,一起看看故宮藏畫里的“圍爐煮茶”[精制鋼圍爐茶桌](圖12)](/uploads/ueditor/20221223/1-221223150139230.jpg)
隨著科技的發(fā)展,“圍爐煮茶”文化在傳承的過程中也有一些改進(jìn)和創(chuàng)新,比如古時用的紅泥圍爐,現(xiàn)在可以有不銹鋼圍爐、精制鋼圍爐、銅圍爐等。司孚特精制鋼圍爐茶桌茶具,純鋼材質(zhì)圍爐茶桌打造,安全好用,大方典雅,既可以感受“圍爐煮茶”帶來的閑情雅致,又可以作為室內(nèi)的裝飾家具。
 重拾“圍爐煮茶”文化,一起看看故宮藏畫里的“圍爐煮茶”[精制鋼圍爐茶桌](圖13)](/uploads/ueditor/20221223/1-221223150144214.jpg)





